汉滨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欢迎您!
全国人大 | 陕西省人大 | 安康市人大 | 汉滨区政府

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监督视窗 > 正文

农房保险、宜居农房、传统村落……汉滨这些工作取得新突破
编辑:张勇   作者:李林飞、吴伟    发布时间:2024-01-08 17:45:59    来源:汉滨人大   点击次数:100

2023年,政策性农房保险汉滨模式省住建厅、省乡村振兴局发文在全省推介,宜居农房建设提升在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交流,汉滨区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成功入选陕西省第二批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汉滨区叶坪镇桥亭村、牛蹄镇朝天河村等5个村被评为2023年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这些亮眼“成绩单”的背后,得益于汉滨区住建局主动作为,勇于探索创新。

微信图片_20240102152317.jpg

农房小保险,民生大保障

2022年陕西省确定在安康、汉中、商洛三市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试点工作以来,汉滨区认真贯彻落实省试点工作部署要求,立足地处秦巴腹地自然灾害易发多发、脱贫群众体量大的区情实际,聚焦保什么、怎么保,本着最大限度减小群众负担、最大便利服务群众、最大力度保障群众的原则,联合财政等部门印发《汉滨区2023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实施方案》,下达年度计划,建立“政府主导、住建牵头、企业跟进、村镇落实、巩固衔接督导”工作机制,多次召开推进会安排部署农房保险工作,形式多样开展政策宣贯,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政策性农房保险工作,全市首户理赔在我区瀛湖镇。探索形成了“四高”工作举措,以保险理赔资金支持保障受灾农房快速修缮恢复,构筑起了农民群众住房安全的有效“防护网”,为坚决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以来,全区累计投保农房近10.4万户(2022年投保23928户,2023年8万户),目前已兑付理赔资金57.56万元,为94户受灾农户农房安全提供了资金保障。

微信图片_20240102152325.jpg

农房换“新衣”,乡村更宜居

抢抓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窗口期,创新探索宜居农房建设“三结合三提升”模式,按照“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建设要求,通过新建、改造等方式,以农户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以点带面,整村推进,建设一批让群众居住舒适满意、示范带动效果强的宜居型示范农房。按照省住建厅下达年度宜居农房建设补助资金情况,纳入2023年度任务的200户宜居农房建设提升任务,已全部竣工并组织验收。

微信图片_20240102152329.jpg

保护传统村落,守住根与魂

坚持“保护为先、利用为基、传承为本”的指导思想,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活化利用和活态传承。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的修缮、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即将全面完工。已启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项目,将辖区内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村落文明和村落故事在住建部官网进行全面展示,已完成村落拍摄和文化挖掘,正在入馆。成立了以“工匠+专业技术人员+设计院+知名院校教授”的专业指导团队,全程陪伴式跟进服务,为工作开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启动了拯救老屋行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保护,编制了《汉滨区古宅老屋拯救方案》,对全区10处“老院子”历史建筑进行了命名;完成全区传统建设和传统村落的普查登记,共普查登记传统建筑105处,传统村落39个。组织开展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工作,141名经培训合格的农村建筑工匠及传统建筑老匠人积极参与到危房改造、宜居农房提升、示范镇建设和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中。

微信图片_20240102152333.jpg

谭坝镇马河村开放用于举行微视频拍摄、研学、主题党日活动,各类活动每年达10余场,依托辖区内4个社区工厂和2个农业园区扩建,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带动周边2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叶坪镇桥亭村通过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每年接待红色研学、红色教育团队100余次,累计在戏楼表演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场子、皮影戏等约30余场;“陕茶一号”发源地双龙镇,改造、新建茶园4290亩,春茶产量176吨,产值达7000万元,改造一新天宝村陕南民居,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比邻的双龙溶洞4A级景区,吸引大量外出居住村民回归故里兴办民俗,安享田园生活,仅五一假期,双龙溶洞及天宝村传统民居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游客在古院落摄影、打卡、吃农家饭、观田园风光、品乡土文化、忆乡愁记忆,实现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产业=促进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共同增收。

微信图片_20240102152337.jpg